大楚王朝于楚轩的治下,已然绽放出繁荣昌盛的华彩。街市上,行人如织,吆喝声、谈笑声交织回荡;店铺林立,货物琳琅满目,彰显着商业的蓬勃与兴旺。农田里,麦浪翻金,稻穗垂沉,预示着丰收的富足与希望。朝堂之上,政令通达,群臣各司其职,尽显国之有序与稳定。然而,楚轩这位心怀天下、目光如炬的帝王,并未沉醉于眼前的盛景。在他心中,大楚虽已强盛,但在历史的长河中,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。
他深知,科技之力宛如隐匿于黑暗中的璀璨星辰,一旦被唤醒,将爆发出无与伦比的能量,为大楚开辟出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。于是,一道旨意自皇宫传出,如春风拂过大地,传遍大楚的每一寸山河。旨意昭告天下,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各种新奇的发明创造,无论是朝堂之上满腹经纶、才华横溢的能臣,还是隐匿于市井小巷、街头村落中身怀绝技的民间匠人,只要有创新之举,皆能获得为大楚发展添砖加瓦、施展抱负的宝贵机会。
这道旨意恰似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,刹那间激起千层巨浪。全国各地的百姓,无论贫富贵贱,纷纷响应号召。他们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对改变命运的渴望,以及报效国家的满腔热忱,如潮水般投身于发明创造的热潮之中。在这场全民参与的创新浪潮里,一位原本籍籍无名的民间工匠——张诚,宛如一颗耀眼的新星,脱颖而出。
张诚出生于一个偏远乡村的普通农户家庭。自小,他便跟随父母在田间辛勤劳作,每日目睹父母在炎炎烈日下,为了灌溉农田,肩挑手提,来回奔波,汗水湿透衣衫,疲惫的身影在田埂间艰难挪动。那一幕幕场景,如同刻刀般深深印在他的心底,让他的心中满是对父母的心疼与怜惜。
农忙的闲暇时光,别的孩子在嬉笑玩耍,张诚却独自坐在田边,望着干涸的土地和疲惫的父母,陷入沉思。他的脑海中反复琢磨着:能不能制造出一种神奇的工具,让灌溉变得轻松高效,让父母不再如此劳累?这个念头一旦产生,便如一颗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。
此后,无数个日夜,张诚守在自家那破旧不堪、堆满杂物的工坊里。工坊中,工具散落一地,墙壁上挂满了他失败的设计图纸。每一次试验,都伴随着无数次的失败。材料选择不当,导致工具无法承受水流冲击;结构设计不合理,使得灌溉效率低下。但张诚从未有过一丝放弃的念头,每一次失败,都如同给那粒种子浇了一次水,让他心中的信念愈发坚定。
终于,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改进与尝试,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后,张诚成功发明出一种新型的灌溉工具。这灌溉工具构造精巧,仿佛一件精美的艺术品。主体由一个巨大的木质轮盘和多条紧密相连的竹筒组成。轮盘边缘均匀分布着挂钩,竹筒依次挂在上面,排列得整整齐齐,宛如等待出征的士兵。当水流冲击轮盘时,轮盘便会如同被赋予生命一般,自动转动起来。竹筒随之有节奏地舀起河水,随着轮盘的转动,将水提升至高处,再通过精心设计的引流槽,精准地浇灌到农田之中。
以往,村民们灌溉农田,需耗费大量人力,肩挑手提,一趟趟地往返于河边与农田之间。烈日炙烤下,人们的皮肤被晒得黝黑,汗水不停地流淌,效率却极为低下。而如今,有了这新型灌溉工具,只需借助水流的自然力量,便能轻松完成大面积的农田灌溉。这一发明,犹如一场及时雨,滋润了干涸的农田,也滋润了村民们的心田。
楚轩听闻此事后,极为重视。在他看来,农业乃国家之根本,而这新型灌溉工具若能广泛应用,必将极大地推动大楚的农业发展。于是,他立刻下令将张诚及他的发明带入宫中演示。
演示那日,阳光明媚,天空湛蓝如宝石,没有一丝云彩。御花园的一片空地上,众人围聚。大臣们身着朝服,神色庄重;宫女太监们手持宫扇,整齐排列。张诚身着朴素的粗布衣衫,在众人的注视下,显得有些紧张。他小心翼翼地将灌溉工具安置在假山水池边,双手微微颤抖地连接好各个部件。随着水流缓缓注入,轮盘开始缓缓转动起来,起初速度较慢,随后逐渐加快。竹筒有节奏地舀水、倒水,清澈的水流如同银线般顺着引流槽潺潺流入一旁模拟的农田沟渠。
楚轩站在一旁,目光紧紧地盯着灌溉工具,眼中满是惊喜与赞赏。他看到了这工具背后隐藏的巨大潜力,看到了大楚农业发展的新希望。在场的大臣们也纷纷发出惊叹之声,对张诚的发明赞不绝口。
几乎与此同时,在大楚的学府之中,一位名叫李逸风的学者,也在潜心钻研一项足以改变文化传播格局的技术——新的印刷技术。
李逸风自幼饱读诗书,对知识的传播有着强烈的使命感。在传统的印刷方式中,刻版工序繁琐复杂,需工匠们在木板上一笔一划地雕刻文字,稍有差错,便需重新雕刻。一块版只能印刷一种内容,印刷完成后,木板便无法再用于其他书籍的印刷,成本极高且效率低下。这使得书籍价格昂贵,普通百姓难以企及,知识的传播受到极大的限制。
李逸风深知改变这一现状的紧迫性,他整日埋首于书海之中,参考前人的经验,日夜思索,反复试验不同的材料与工艺。纸张的选择、活字的材质、墨汁的调配,每一个细节他都不放过。在他的书房里,堆满了各种失败的活字模型和印坏的纸张。